YouBike固定站點模式是否過時?有沒有機會化限制為優勢,站點具備停取車之外的服務?深入都市內的站點空間,有沒有機會也成為人們活動交流的一方天地?
在看得見的台北—角落翻轉(下):捷運高人流區的消極空間再利用
不同時段人們都在哪些地方活動?這樣的時段性人流對都市空間有什麼樣的需求?有沒有機會承接這些人潮、提供特定服務而達到活化空間的效果?
在看得見的台北—角落翻轉(上):高密度街區的消極空間活化
台北市區寸土寸金,房價高、租金高、空間小,好像在台北市區擁有一塊空間的代價非常之高。但台北的都市空間,都是有效利用的嗎?